智能公交上路无人驾驶尚远 专家:线年

 公司新闻     |      2023-03-16 21:09:04    |      小编

  11月24日至26日在常熟市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是现阶段国内外唯一的

  车辆赛事,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全程参与,负责赛事规则设定和裁判。赛事总裁判长、青岛智能院院长王飞跃表示,技术已不是难题,法规还是“门槛”,预测20年后无人驾驶将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12月2日,全球首批智能公交从深圳的福田保税区开出,智能公交上路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资料显示,智能公交车满载25人,其中有17个座位、8人站立。40分钟即可充满电,单次续航里程可达150km。车辆运行时速25km/h,最高车速30km/h。

  记者看到,它们大多数都在车顶安装一个不停旋转的雷达进行360度环境探测,其中以64线条激光束)为顶级配置,同时还会在车辆前后左右装配数个4线线或毫米波雷达,以满足不同角度和探测距离的需要。通常车辆内反光镜下方还会装配两个摄像头。这些雷达和摄像头就像无人车的“眼睛”,可以感知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周边环境,帮助车辆躲开障碍物,识别交通标识。

  无人车最大的改装在内部,放置在后备厢或前盖内的“电脑”是无人车的大脑。车辆测试过程中,雷达、摄像头、GPS等传感装置收集的信息在电脑里进行快速运算,技术人员坐在副驾驶位置操作键盘,随时调整系统的算法,以让无人车达到最佳状态。调试成功之后,驾驶员离开,车辆可完全在电脑控制下自动行驶。

  在连续两天的比赛过程中记者看到,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障碍重重的“九宫格”道路,无人车面临的道路交通复杂情况不亚于真实路况。裁判组故意投入20多辆有人驾驶的社会车辆,在真实的交通流当中,无人车要能够自主驾驶,按交通法规并线、避让、超车、转弯;高速路上前方突然出现故障停靠车辆,无人车要能够提前做出判断进行避让;道路上出现红叉标识,无人车要准确识别这到底是禁停标志还是红灯;经过一段用特殊材料搭建的百米“

  据了解,前几年智能车挑战赛常有车辆中途被淘汰,有的车无法按规定跑完赛程。但从今年的比赛来看,无人车技术都有了较大提高,传感装置对交通标识的辨认、对路上行人车辆的避让都比较准确,但有的车辆信号抗干扰

  据王飞跃介绍,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在理论上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但是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无人车上路,不仅要考虑它的敏捷性、智能性,还要考虑安全性、舒适性。目前主要不是车不可靠,而是人不可靠,无人驾驶和有人驾驶还不能同时在路上行驶,相关法律法规研究要与技术研究同时进步。”如果把无人车研发应用比作一个人的成长,王飞跃认为它目前还处于一个“初中生”阶段,真正大量进入百姓生活,至少还需要20年。

  驾驶辅助系统通过提供附加信息来帮助司机防碰撞;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可在与前方车辆距离过小时让车辆自动减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可以让车辆在紧急刹车时不会轮胎抱死……还有的车辆已经实现了自动泊车功能,驾驶员不必操控方向盘,只需控制车速,就可以让车辆自主入库。记者在赛事举办的论坛上了解到,有的科研院所已经研究出了驾驶员离车手机操控自动泊车的技术。还有的智能系统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甚至可以识别交警的手势。

  据青岛智能院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10月莱西市政府与启迪国际有限公司、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智能网联汽车综合示范项目,一个大型的无人车实验测试场正在规划建设当中,将来青岛市民也将亲眼目睹无人车最新研究成果的亮相。